最近不少人反映,频繁接到以"催还欠款"为由的陌生电话轰炸,对方能准确报出姓名、身份证号甚至家庭住址,语气强硬威胁"不还款就起诉"。这类电话往往并非来自正规金融机构,而是伪装成网贷平台或第三方催收的诈骗团伙。他们利用非法获取的个人信息,通过高频呼叫施压,甚至伪造律师函、法院通知,让受害者陷入恐慌。
这些骚扰电话的背后,是一条完整的灰色产业链。首先,诈骗分子通过黑客攻击、内鬼泄露或网络爬虫等手段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接着,他们利用虚拟拨号软件(如"呼死你")批量拨打目标号码;最后通过话术恐吓诱导转账。部分团伙甚至会冒充知名借贷平台,要求受害者下载虚假APP"还款",实则窃取银行卡信息。数据显示,2023年此类电信诈骗报案量同比上升37%。
若遭遇类似情况,首先应保持冷静,通过官方渠道核实欠款真实性(如银行客服、征信报告)。切勿直接回拨来电号码或点击短信链接。其次,立即开启手机骚扰拦截功能,保留通话录音、短信截图等证据向警方或12321举报。对于已泄露的信息,建议冻结银行卡、修改支付密码。法律明确规定,未经允许的暴力催收涉嫌侵犯隐私权,情节严重者可追究刑事责任。
日常生活中需提高信息保护意识:避免随意填写网络问卷、授权不明APP通讯录权限;定期清理快递单、注销不用的金融账户;遇到可疑借款广告时,务必核实平台资质。若确实存在债务问题,应主动与正规机构协商还款计划,切断诈骗分子可乘之机。记住:真正的金融机构绝不会用"轰炸式"电话催收。
上一篇:催债电话轰炸:心理施压与法律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