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轰炸是一种通过高频拨号或自动化工具对目标手机进行持续骚扰的行为,通常利用网络电话或改号软件隐藏真实号码。攻击者可能因报复、敲诈或恶作剧发起此类行为,导致受害者短时间内接收大量无效来电,严重影响正常通讯和生活。长期遭遇电话轰炸还可能引发焦虑、睡眠障碍等心理问题,甚至被用于诈骗的前期铺垫。
攻击者常通过三类技术实施轰炸:一是利用VoIP网络电话自动拨号,低成本发起海量呼叫;二是通过恶意APP或网页脚本劫持用户通讯录,循环拨打目标号码;三是伪造号码(如“呼死你”软件)规避拦截。部分黑产团伙还会结合短信轰炸,形成“双渠道”骚扰。这些手段往往依赖虚拟运营商或境外服务器,增加了追踪难度。
遭遇电话轰炸时,可立即开启手机自带的“骚扰拦截”功能(如白名单模式),或安装第三方安全软件(如腾讯手机管家)标记可疑号码。建议暂时关闭陌生来电提醒,并通过运营商开通“高频骚扰电话防护”服务(中国移动/联通/电信均提供)。若骚扰持续,保留通话记录截图并向12321网络不良信息举报中心投诉,必要时报警处理。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恶意骚扰他人通讯可处5-10日拘留或500元以下罚款;若涉及敲诈勒索则构成刑事犯罪。受害者可通过民事诉讼主张精神损害赔偿。注意:切勿尝试“反轰炸”或购买所谓“破解软件”,此类行为可能违反《网络安全法》,反而使自己陷入法律风险。
避免在非必要场景泄露手机号(如注册小网站时使用副号),定期检查APP通话权限设置。企业用户可部署语音防火墙过滤异常呼叫。技术层面,运营商正在推进“谢绝来电”登记制度和AI反骚扰系统,未来将通过实名制溯源和跨国协作进一步遏制此类行为。
上一篇:电话轰炸:危害、应对与法律维权
下一篇:电话轰炸:危害解析与防范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