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通讯技术的普及,"轰炸电话"(通过软件或程序短时间内高频拨打他人电话的行为)成为某些人发泄情绪或施压的手段。然而,这种行为可能触犯《治安管理处罚法》甚至《刑法》。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恶意骚扰他人正常通讯,情节严重的可构成"寻衅滋事罪"或"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最高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并非所有频繁拨打电话都构成违法。司法实践中会综合考量拨打频率、持续时间、主观意图等因素。例如,1小时内连续拨打数十次且伴随威胁言论,显然具有恶意;而因紧急事务多次联系未接听的情况则不属违法。关键区别在于行为是否以干扰他人生活或实施恐吓为目的。
若成为轰炸电话的受害者,建议立即开启通话录音功能保存证据,并通过运营商开通"高频来电拦截"服务。同时,向公安机关报案时需提供通话记录、录音等材料。目前三大运营商均提供"应急防护"业务,能有效屏蔽异常高频呼叫,部分手机系统也内置了智能防骚扰功能。
监管部门正通过"断卡行动"打击非法通讯工具,2023年全国已关停涉诈号码超1200万个。但技术治理需与法律完善同步,专家建议将"通讯骚扰"单独入刑,并明确平台对呼叫软件的管理责任。普通用户也应提高警惕,避免随意授权APP获取通讯权限。
正当维权应通过法律渠道而非私力报复。如遇纠纷,可向消费者协会、劳动仲裁等机构投诉,或通过诉讼解决。通讯自由权受宪法保护,但行使权利时不得侵害他人合法权益,这是法治社会的基本准则。
上一篇:电话轰炸涉刑责:法律红线不可越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