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许多人可能都遭遇过“电话轰炸”的困扰——短时间内接到大量陌生来电,甚至伴随短信骚扰。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背后往往隐藏着恶意软件、个人信息泄露或商业竞争的黑手。电话轰炸通常通过自动化拨号软件实现,目的是干扰正常生活或逼迫受害者妥协。了解其运作机制,才能更好地防范。
攻击者常用的方式包括“呼死你”软件、虚拟号码池和短信轰炸平台。这些工具能伪装成不同地区的号码,以每秒数次的频率拨打目标电话。部分案例中,骚扰电话会伪装成客服、快递或银行,诱导接听并窃取信息。更恶劣的是,某些不法分子会利用公开的隐私数据(如网购记录、社交账号)精准锁定目标。
若遭遇电话轰炸,可立即开启手机防骚扰功能(如白名单模式),并通过运营商举报。安卓和iOS系统均支持自动拦截高频来电。此外,避免在陌生网站填写真实号码,定期检查应用权限(如通讯录访问权)也能降低风险。对于持续骚扰,建议保存证据并向公安机关报案。
我国《网络安全法》明确规定,恶意骚扰他人需承担法律责任,最高可处10万元罚款。同时,运营商和科技公司也在升级反骚扰系统,例如利用AI识别异常呼叫模式。公众提高警惕的同时,社会协同治理才是根治这一乱象的关键。
上一篇:电话轰炸:拒接、拦截与维权指南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