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短信电话轰炸成为了一种令人困扰的网络攻击手段。它通过自动化工具在短时间内向目标手机号发送大量短信或拨打电话,导致受害者无法正常使用通讯设备。这种攻击通常利用漏洞或第三方接口实现,比如某些网站或APP的短信验证码功能被恶意调用。除了干扰生活,轰炸还可能伴随诈骗、勒索等违法行为,甚至导致个人信息泄露。
攻击者常用的工具包括脚本程序、恶意软件或在线轰炸平台,它们能批量操作并隐藏真实IP。为防范此类攻击,建议用户避免在不明网站填写手机号,定期检查手机权限设置,并启用骚扰拦截功能。运营商和互联网平台也需加强接口安全,例如增加验证码复杂度或限制单日发送次数。
若不幸成为目标,可立即开启飞行模式切断连接,或联系运营商启用“紧急防护”服务。同时,保留短信、通话记录作为证据并向警方报案。对于长期骚扰,可通过12321网络不良信息举报中心投诉。平时使用副号或虚拟号码注册非重要账号,也能降低主号暴露风险。
从技术层面,AI识别异常流量和区块链溯源正在成为反轰炸的新手段。法律上,我国《网络安全法》明确规定,恶意骚扰他人需承担民事责任,情节严重者可能面临刑事责任。公众提高警惕的同时,也需呼吁平台和监管部门加强协作,从源头遏制此类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