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段以色列军方通过电话通知巴勒斯坦居民即将轰炸的视频引发广泛讨论。视频中,以军人员用阿拉伯语告知对方建筑将被摧毁,要求平民撤离。这种“预警”行为被以色列称为减少平民伤亡的人道措施,但批评者认为,这无法改变轰炸的合法性争议,尤其是当居民无处可逃或时间紧迫时。国际社会对此看法两极,有人肯定其“程序正义”,也有人指责这是对战争规则的扭曲利用。
尽管电话通知看似提供了逃生机会,但实际执行中存在诸多问题。首先,许多巴勒斯坦地区通信不稳定,通知可能无法及时送达;其次,短时间内的撤离对老弱病残几乎不可能完成;最后,部分居民因怀疑是诈骗电话而选择忽略。此外,联合国报告指出,即使接到通知,轰炸仍导致大量平民伤亡,尤其是当目标为人口密集区时。这种“预警”是否真正符合国际人道法,仍存巨大争议。
根据《日内瓦公约》,冲突方有义务区分军事目标与平民,并采取一切可行措施减少平民伤害。以色列的“电话轰炸”试图展示合规性,但法律专家指出,若后续行动仍造成过度伤害,预警并不能豁免责任。更核心的争议在于:在长期封锁的加沙地带,平民即使收到警告,也缺乏安全区域或基础设施支持撤离。这种矛盾凸显了现代战争中技术手段与道德现实的割裂。
此类视频的传播不仅是军事行为,也是舆论战的一部分。以色列试图通过“透明操作”塑造负责任形象,而巴勒斯坦方面则强调预警的虚伪性——例如轰炸难民营或医院等不可辩解的目标。对平民而言,电话通知带来更深层的心理恐惧:每一通陌生来电都可能意味着家园瞬间毁灭。这种“程序化暴力”对冲突长期化的影响,值得国际社会进一步反思。